按此,跳至主要内容。
字型大小
预设字体大小 较大的字体 最大的字体 订阅RSS 进阶搜寻 网页指南 流动/无障碍浏览 English 繁体 简体

专业用心的「地下秩序」

2015年08月23日

none

发展局局长陈茂波

香港是一个人口高度密集的国际大都会,除了需要在地上有良好的城巿规划,亦同时需要庞大而精密的地下设施,以维持我们城巿的安全和有效运作。这些地下设施包括各类各司其职的管道,分别为我们供应食水和冲厕水、排洪、净化和排放污水;另外,亦有一些创新的地下工程,为我们巩固斜坡,以及为我们开拓岩洞和地下空间以增加土地资源。虽然我们日常并不能经常看见这些地下管道和设施,但它们就像我们体内的「血管」一样,默默地支持着我们这个城巿的有机运行。

 

最近,港台制作了一连八集的纪录片《地下秩序》,当中有六集介绍到发展局辖下渠务署、水务署和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工作和相关设施,内容深入浅出,更同时让我们有难得的机会一窥许多地下设施的面貌,实在值得我向大家推介。由于节目内容非常丰富,我只能简单扼述其中几集的重点,同时藉此机会感谢一众专业部门同事一直以来的努力不懈和默默耕耘。

 

「下水之道」

这集主要介绍了我们如何善用地下空间,建造蓄洪池、雨水排放隧道等设施,减少巿区水浸的风险。众所周知,很多旧区的雨水排放系统,大多都是在数十年前修建,难以应付暴雨下的排水需要,但要在繁忙的街道下进行扩建或改善工程亦非易事。于是,我们想到「截流」和「蓄洪」的解决方法。「截流」即是在山边建造雨水排放隧道以截取上游山区的雨水,再经分支隧道流入静水池再流入大海;「蓄洪」则是利用地下空间建造蓄水池,把过多的雨水暂时储存起来,两个方法都可减低巿区水浸的风险。在节目中,我们可以难得地看到这些雨水排放隧道和蓄洪池「泄洪」时的情况,让大家感受到大自然和雨水的威力,亦不难想像假若我们没有这些地下基础设施,暴雨可能为我们巿区带来的损害。

 

「深道排污」

这集介绍了香港的污水处理策略,以及本港最大型的排污基建—「净化海港计划」。节目带我们进入全港最深的地下工程项目—「净化海港计划—第二期甲工程」的21公里排污隧道,我们可以看见工人如何在海平面下160米(即约相等于怡和大厦的高度)工作,包括在钻挖时用灌浆的方法防止大量的地下水渗入,任务确实殊不简单。我衷心感谢渠务署的同事努力完成这项工程,预计「净化海港计划—第二期甲工程」可于今年内投入运作,届时我们维港的水质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流水.作业」

这集介绍了水务署如何建设输水网络、维修清洗配水库和日常监察水管测漏、防漏的工作。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摄制队爬入直径不足一米的地下水管内部,拍摄我们的工人如何利用玻璃纤维涂层修复水管内壁的情况,减少水管漏水的风险。要在如此狭窄密闭的空间长时间工作,为的就是帮助我们防止珍贵的水资源被浪费,让我在此向一班劳苦功高的同事衷心致敬,亦感谢港台摄制队的努力,让我们可以难得地见到建造工人们默默为香港所付出的贡献。

 

「山崩土淹」

这集介绍了土木工程拓展署所进行的防治山泥倾泻工程,当中重点介绍泥钉和宝珊排水隧道。其中宝珊排水隧道利用创新方法,藉监控宝珊道一带天然山坡的地下水位,以减低山泥倾泻的风险。这些埋藏在山坡里的设施,可能未必为一般市民所认识,但它们正默默地为香港的斜坡安全发挥效用,我亦藉此感谢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同事为香港的斜坡安全作出的努力。

 

上述四集已在过去一个月先后播出,大家可以到以下网址观看:http://programme.rthk.hk/rthk/tv/programme.php?name=tv/subsurfacerules

 

《地下秩序》还有两集将会分别谈及土木工程拓展署正在进行的岩洞发展以及地下空间发展的研究,探讨以此作为增加土地供应的其中一个长远方法,将分别于本月27日和下月10日播出。节目会带观众深入建于岩洞内的赤柱污水处理厂,又会带大家随我们负责研究地下空间发展的团队到广州考察。

 

这个系列的节目制作非常专业用心,拍摄手法富美感,图像说明亦清晰易明,实在值得大家观赏。

 

(以上是发展局局长陈茂波8月23日在其网志发表的文章



东江水供港50周年巡回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