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内容。
字型大小
预设字体大小 较大的字体 最大的字体 订阅RSS 进阶搜寻 网页指南 流动/无障碍浏览 English 繁体 简体

重温历史 思考未来

2015年05月24日

none

发展局局长陈茂波

水资源短缺是现今全球不少地方正面对的挑战。气候变化令极端天气更频密,持续乾旱或暴雨的情况亦变得更难预测。早前,美国加州和台湾都因为旱情而需要制水;而在香港,直至刚过去的星期,我们才迎来今年以来较多的雨水,较早前全港多个水塘都已出现存水量偏低,天文台亦预计今年全年雨量会较少。

 

今天大家都普遍习惯了「源源不绝」的水资源,难以想像香港在二战后,曾一度面对水资源匮乏的情况。制水是香港当时的常态,1963至64年情况尤为严峻,每四天只能供水四小时。水荒使香港工商业经营环境变得恶劣,有酒楼为节省用水,向每位茶客派发三枚冲茶用的「水筹」,规定顾客最多只可加冲热开水三次;茶餐厅不再免费奉送清茶;漂染织布厂亦因无法使用大量淡水洗涤产品而被迫停工。普罗巿民亦因为制水在生活上非常不便,相信老一辈的香港人必定记忆犹新。

 

为长远解决香港的缺水问题,当年香港与广东省两地政府经多次商讨,在1964年达成东江水供港协议,并随即展开东江 --- 深圳供水工程。这项工程需要将淡水经80多公里的天然河道,逆流输送至深圳水库,再经管道输往香港,以当时国家的情况而言,工程可算十分艰钜。为了支持香港,广东省政府动用上万人力,最后花了约一年时间把工程完成,东江水在1965年3月1日开始输到香港。自此之后,香港水资源不足的问题逐步获得解决,支持香港的社会经济民生稳定发展。时至今天,东江水仍占本港每年淡水用量七至八成,为香港供水带来重要保障。

 

今年是东江水供港50周年,本月28日粤港两地政府将在香港举行纪念东江水供港50周年暨2015至2017年供水协议签署仪式。随后水务署会在各区举行巡回展览,让市民回顾这段对本港有着重大意义的历史。

 

近年,有人把东江水供港的安排跟其他地方比较,并提出质疑。例如,有人认为新加坡向马来西亚购买原水的价格比较便宜。不过,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地是在1962年签定供水协议,为期99年,期间新加坡除了需要向马来西亚支付固定水价外,还需要就原水抽取设施所使用的土地,向马来西亚支付租金,同时亦须将部份经处理的食水,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再卖给马来西亚。因此新加坡跟香港两者的供水安排,不能作过于简单的比较。

 

此外,近年亦有人提出香港应以「按量付费」的方式,代替自2006年开始采用的「统包总额」方式购买东江水。不过,在考虑过近年气候变化和旱情的风险后,我们认为采用「统包总额」是一个更审慎和保险的供水安排。这是因为香港跟广东省有着相同的气候环境,一旦香港遇上旱年,不仅香港本地集水量会减少,届时广东省内可供分配的东江水量亦会同时缩减,其他上游城巿都会同时缺水并对东江水有极迫切的需求,如果我们采用「按量付费」方式,粤方将难以保证香港可获得所需的供水量。事实上,大家可能还记得,2009年广东省多个地区便曾经出现严重旱情,当时香港便因为供水协议而获得较大保障。至于「统包总额」订下的供水上限,我们是经过详细分析而订定,目标是让香港即使在百年一遇的极旱情况下,仍能维持全日供水。事实上,过去十年香港的实际取水量,占协议供水上限逾八成半,其中在2011年,更几乎用尽供水量上限。由此可见,一个较审慎和保险的供水量上限,有助保障香港这个国际金融城巿每天的有效运作,避免一旦缺水对各行各业和巿民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

 

当然,在全球均面对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香港本身也有责任发展和善用水资源,不能永远单单依赖东江水源。就此,一方面,我们正积极发展海水化淡和再造水技术,以期在2020年可以有经化淡的海水供应给市民饮用,及在2022年供应再造水予新界东北地区作非饮用用途。另一方面,我们有需要继续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尤其现时香港巿民的平均用水量,跟其他先进城巿比较,仍有改进空间。今年适逢东江水供港50周年,除了重温历史外,让我们也一同思考香港水资源的未来。

 

(以上是发展局局长陈茂波5月24日在其网志上发表的文章



我的政府一站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