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内容。
字型大小
预设字体大小 较大的字体 最大的字体 订阅RSS 进阶搜寻 网页指南 流动/无障碍浏览 English 繁体 简体

曾俊华网志:丰收五月

2015年05月24日

none

财政司司长曾俊华

执笔之时,电视新闻正在报道香港与内地基金互认安排终于落实,这确实是令人鼓舞的喜讯。自踏入5月以来,金融市场非常热闹。单以这个星期为例,除了星期五公布的两地「基金互认」安排外,星期一开始,我们为特区政府第二批伊斯兰债券(Sukuk)在全球多个城市展开路演,推广香港的伊斯兰债券发行平台;港交所主办的「LME亚洲年会」在星期三开幕,推动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而财政部亦在星期四发行新一批人民币国债。

 

为迎接内地金融市场逐步开放,我们多年来一直透过与内地市场实践互联互通,为香港金融业争取更多发展机会,去年11月启动的沪港通就是大家熟识的成功例子。我在2013年的财政预算案,公布证监会与内地相关机构研究建立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安排,经过近两年多的努力,具体工作终于完成,我感谢财经事务科与证监会同事,亦感谢中央政府和内地相关部委对香港金融发展的支持。

 

由于沪港通和正在筹备的深港通与普罗大众关系较为直接,它们一直以来都较「基金互认」更吸引市民和新闻界关注。但在我看来,「基金互认」就好像基金的CEPA,对于香港金融市场的长远影响,绝不下于其余两者,特别是从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的角度,「基金互认」对于我们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根据互认安排,合资格的内地和香港基金只要通过简易的审核程序获得对方的监管机构认可或许可,便可直接在对方市场向投资者进行销售。换言之,我们可以想像在不久将来,两地的投资者都能够有更多的基金产品选择之余,对于世界各地的基金同业,只要落户香港就拥有了一个可以打入13亿人市场的黄金机会,吸引力可想而知。这对于香港要打造成为亚太区首屈一指的资产管理中心和投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事实上,香港的资产管理公司在去年就增加了8%至到1,070家,可见得业界已经早着先机,在香港开通基金互认平台之前,已率先作出部署。

 

香港金融业作为我们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多年来一直朝多元化和高增值方向发展,从未间断,为拥有不同学历、知识和技能的朋友提供大量优质的就业机会。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与上世纪已不可以同日而语。以香港交易所为例,自从收购了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之后,港交所的业务由原来的集中于证券交易和衍生产品市场,到近年商品期货市场亦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交量创出新高。去年9月,LME旗下的结算所LME Clear正式投入业务,令港交所和LME能够发展更多新产品和进军新市场,而到12月,港交所再提出了第一批以人民币计价的亚洲金属期货合约,迎接区内对于同类产品的庞大需求。

 

金融产业近年另一个重要发展,是伊斯兰债券。特区政府在去年9月首次发行伊斯兰债券,证实香港的法律框架和金融基建,可以成为发行伊斯兰债券集资的平台。这个平台非常灵活,去年发行的首批债券采用了租赁安排结构,发行金额全数以实体资产作为支持;这次发行债券采用的结构,需要的实体资产部分大幅减少至三分之一。运用较少实体资产的结构发行这批债券,较符合私营机构情况,为有意发行伊斯兰债券的私营机构树立示范作用。

 

这个星期和其他金融方面的发展,绝非偶然,而是政府和业界多年来有意识地,把握国家和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带领香港的金融业向更多元化、更国际化、更高增值的方向发展。这些工作需要长时间的规划和扎实的研究,还要注意风险管理,不能只看预期的效益,也要防范不可预知的风险。大多数时候,我们不会「大锣大鼓」,公众和记者朋友未必容易留意得到这些工作,留意到也会觉得沉闷,但它们的重要性,相信会在不久将来得到验证。

 

以人民币业务为例,过去十年我们配合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家政策,努力发展离岸人民币基建和产品,向世界各地推广使用人民币,为国家金融改革作出贡献,也为香港取得庞大的发展空间。今天,我们拥有超过一万亿元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香港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币贸易结算平台,也提供最全面的人民币金融服务。

 

随着全球经济重心东移,亚洲对资产管理的需求不断上升。过去十年,我们鋭意发展资产管理业务,透过针对性的税务优惠,吸引全球资产管理公司落户香港。现时,我们已经是亚洲最重要的资产管理中心之一,管理超过两万亿美元的资产。国家也不断支持我们,「沪港通」、「基金互认」及以往的政策不用多说,就是财政部在香港发行国债,除了有助我们的债券市场发展外,对香港的资产管理也有促进的作用,因为国债有不同年期,包括30年期的长债,形成人民币国债收益率曲线,可以成为其他人民币投资产品计价的参考,对开发这类资产管理产品非常重要。

 

我们在人民币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已经打好了基础,也取得一些成绩,它们未来一段时间,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正着手开拓商品期货、债券市场、金融科技等业务,我希望在五年后、十年后,我们可以在这些方面也做出一点成绩,令香港的金融业更多元化。今天香港的金融业已经不单是股市「炒上炒落」,如果有人要拍《大时代》续集,他们可以运用的题材肯定比23年前多上N倍,要掌握的金融知识当然亦要更多,也要更有国际视野,掌握全球各地的动态。

 

金融业和本地其他传统优势产业一样,从来未因为我们已经掌握优势而放缓发展步伐。相反,各产业一直都不断自我更新和完善,配合国家以及亚洲的迅速发展,和环球经济形势的演变,无时无刻留意最新的发展机会,令香港整体经济结构持续朝着更立体、更多元的方向进发。这种灵活多变的特质,正是香港经济能够维持长久生命力的动力来源。

 

(以上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5月24日在其网志上发表的文章



税务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