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内容。
字型大小
预设字体大小 较大的字体 最大的字体 订阅RSS 进阶搜寻 网页指南 流动/无障碍浏览 English 繁体 简体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

2014年07月13日

none

发展局局长陈茂波

上月,我代表香港出席「第十届亚太地区基础设施发展部长级论坛」,与来自亚太区多个成员国/地区的部长和高级官员,就基建发展的策略和政策进行讨论、意见交流及经验分享。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为可持续发展兴建基础设施:构建宜居社区」。

 

众所周知,香港缺乏可供发展的土地,同时与其他国际大都会一样,在投放资源增加土地供应的同时,还要面对日益恶化的极端气候。因此,如何将未来的香港建设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是一项艰巨挑战。

 

多管齐下增加土地供应

 

我们多管齐下开拓土地,包括各类用途地带检讨、推进新发展区和扩展现有新市镇、市区重建、维港以外填海、善用岩洞和地下空间,以及适度提高发展密度。然而,上述措施并不等于未来的居住环境会变得较今天令人感到不惬意。我们须要循着四个方面不断优化综合规划,包括:城市发展与自然保育、善用土地与交通规划、人口与就业机会的平衡分布,以及聪明设计与发展管理,致力把香港这个高密度城市建设成为极具效率、实用及宜居的智能城市。

 

保育自然与空气质素

 

我们一方面开拓土地,以解决缺地问题,另一方面要小心平衡保育自然。目前,香港已发展土地占约四分之一,另外四成是郊野公园,余下以绿化地带和农地为主。未来的规划愿景,将继续维持九成人口居于距离郊野公园3公里范围内。此外,政府正透过制订「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以维护生态平衡,又透过四个方面去改善空气质素,包括改善路边空气质素、减低船只排放、检讨发电燃料组合及规管非路面流动机械,藉以落实「香港清新空气蓝图」及于2020年达到新的空气质素指标。在城市规划与设计方面,我们会继续进行全面的空气流通评估,使我们作高密度发展时,仍能保持良好的空气流通。

 

维多利亚港是香港的珍贵天然资源,我们珍惜和重视这个属于市民的宝贵资产,正努力在维港两岸建造更富吸引力和朝气蓬勃的海滨,让市民大众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享用。我们亦会加强保育历史建筑和古迹,并推行活化计划,在更充分彰显这些历史建筑和古迹的独特价值的同时,兼可提升城市的文化气息和我们的生活质素。

 

交通基建与城市规划

 

受到土地的制约,我们需要建设一个高密度、宜于步行、低碳及聪明的智能城市,完善的交通规划必不可少。铁路是环保、具效率及成本效益的公共交通工具。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时香港有四成二住宅区和七成半商业区位于铁路站半径500米的步行范围。未来,我们的城市规划将继续沿用这个高密度和高效率的交通规划原则进行,铁路将继续是我们交通基建发展的骨干。

 

居住与就业

 

在建设智能城市的同时,我们亦须顾及人口与就业机会的平衡分布。混合土地用途可使市民在同一区内居住与就业,避免人口与就业不平衡。而由地底至高空进行纵向发展,混合土地用途可以建设住宅、商业及休闲设施;横向发展则透过行人友善设施把土地连接起来,以最终达致高密度发展与宜于步行的城市规划。与此同时,我们透过增加绿色空间以改善环境,并以低排放作为我们未来城市规划的目标之一。

 

要达致聪明的城市建设目标,我们需探求创新应用,例如利用先进的转废为能技术处理于社区内产生的废物,并转化为能源以供原区应用;建立互动信息平台便利沟通和分享数据,从而改善城市管理、提升效率及提供高质素的公共服务,改善生活质素。

 

应变与风险管理

 

一个可持续的宜居城市,同时须是一个安全的城市。香港虽是全球最安全的城市之一,但仍经常受到自然灾害和恶劣天气所带来的威胁。因此,我们必须在基建发展上增强城市应对相关灾害的能力,以及保持警觉,做好应变计划并着力执行。我们须将基建视为资产,做好运作管理和保养,以应对与恶劣天气相关的风险。我们更要做好风险管理,完善管理系统的应对及防备能力。

 

不过,任何城市发展要取得成功,公众的参与和支持不可或缺,更须在经济发展、环境与公众期望之间取得的平衡,并建立社会共识。然而,凝聚共识绝不容易,这是香港和世界其他地方都必会遇到的共同挑战。因此,我们会继续以务实的态度,做好香港未来发展规划的沟通和解说工作,争取市民大众的支持。

 

(以上是发展局局长陈茂波7月13日在其网上专栏发表的文章。)



一手住宅物业销售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