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内容。
字型大小
预设字体大小 较大的字体 最大的字体 订阅RSS 进阶搜寻 网页指南 流动/无障碍浏览 English 繁体 简体

局长网志谈防洪和渠务系统

2014年04月13日

none

发展局局长陈茂波

根据香港天文台预测,今年全年雨量正常至偏少,但反常天气包括暴雨仍有可能出现,例如上月底首个在3月份发出的黑色暴雨警告,新界部分地区就录得超过150毫米雨量。因此,每年雨季开始前,渠务署同事都会加紧检视和清理各区雨水排放系统,以保持渠道畅通。在做好防洪工作之余,我们亦致力把握规划和设计各项工程的机遇,为大家建造可持续的防洪和渠务系统。

 

经过近四分一世纪的努力,渠务署完成了约239亿元的主要防洪工程,至今已消除120个水浸黑点,过往一些被公认为水浸黑点的地方,例如元朗、锦田、上水、打鼓岭、上环及旺角等都已有明显改善。目前全港余下11个水浸黑点,其中4个的防洪改善工程已啓用,我们正监察其成效,在适当时候会将之剔除;余下的七个黑点,两个正进行改善工程、五个的第一阶段工程已啓用,下一阶段工程正在规划和设计中。

 

在防洪方面,市区和新界各有处理方法。众所周知,市区人口稠密,空间有限,须采取不同的防洪策略,包括雨水排放隧道、蓄洪池及雨水泵房,目的是把雨水分流,从而减少在市区繁忙路段进行铺设雨水排放管道的工程,减低对交通造成的影响。例如,在大坑东和上环的蓄洪计划分别有效地解决了旺角和上环一带的水浸问题。而港岛西、荔枝角及荃湾三条雨水排放隧道啓用后,截取了山上流向下游市区的雨水,并直接将之排放出海,使到流经上环、中环、金钟、湾仔和跑马地;荔枝角、长沙湾和深水埗;以及荃湾和葵涌区下游市区的雨水流量显著减少,从而大幅提升了这些地区的防洪能力。

 

至于新界,由于河道较多,主要的防洪工程是治理河道,我们在锦田河、山贝河、深圳河、梧桐河、双鱼河等的工程已陆续完成,元朗、上水及打鼓岭等地区的水浸情况已有明显改善。今年年初我们亦完成了大埔船湾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进一步减低大埔区的水浸风险。 

 

展望未来,渠务署正在规划、设计及建造的防洪工程合共约达120亿元,以进一步提升香港的防洪能力。在港岛区,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有助纾缓该区与湾仔邻近地区的水浸风险。在九龙,啓德河上、中游河段的改善工程可提升附近一带的防洪能力;而土木工程拓展署亦会改善在啓德发展区内位于太子道东南边的啓德河下游。新界方面,深圳河治理第四期工程将可提升深圳河位于平原河口上游与莲塘/香园围口岸一带的防洪水平。

 

为了应对土地发展、地区土地用途改变及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渠务署会不断检讨现有的雨水排放整体计划,例如,在2011年完成了跑马地、元朗及北区的雨水排放整体计划检讨研究;现时进行东九龙、西九龙、大埔、沙田及西贡的雨水排放整体计划检讨研究,并会在今年年中为港岛北开展检讨研究。我们亦计划在荃湾、青衣、屯门、将军澳、港岛南、大屿山及离岛展开检讨研究,检视各区现有雨水排放系统,更新并制订防洪策略,以减低防洪设施在施工和日后运作期间对市民和环境造成的影响。

 

为建设一个可持续城市,并优化管理总长度超过300公里的排水河道,我们会在防洪及渠务系统注入更多「蓝、绿建设」元素。「蓝」象征水体,「绿」是绿化景观。因此,我们会在进行河道改善工程时继续推行保育,例如在已完成的蚝涌河改善工程保留了河床的天然物料,并为水生动物设置「鱼类避难所」和「鱼导流板」,为鱼类提供静水区和匿藏地方;此外,河中亦建有鱼梯,帮助鱼类回游上游地区,在水温较低的地区产卵繁殖。在元朗排水绕道则建有浅水池,为昆虫、小鱼及水生植物提供合适生态环境,并吸引鸟类在此觅食;另外,由于河水流过碎砖池和蚝壳池是一个天然过滤和净化过程,可减少水内养份,有效减低出现红潮的机会。

 

我们又会透过建造生态河道、绿化天台、具透水效能的多孔路面及雨水集蓄系统等,亦会研究蓄洪湖泊,从源头减少洪峰流经地面,以提供一个更优化的天然排水系统,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蓝」、更「绿」。以已完成的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为例,我们将静水池内汇集的雨水净化后,用作其上盖蝴蝶谷道宠物公园的园林灌溉、冲厕及清洗街道用途,善用珍贵的水资源。此外,荔枝角雨水隧道的静水池建于青沙公路高架路之下,上盖则建造为宠物公园,一片土地同时发挥了防洪、运输与休憩的功能,可谓地尽其用。我深信渠务署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贡献和经验,值得港人自豪。

 

(以上是发展局局长陈茂波4月13日在其网上专栏发表的文章标题为本网志所加。



「香港政府通知你」及「政府App站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