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预设字体大小 较大的字体 最大的字体 订阅RSS 进阶搜寻 网页指南 流动/无障碍浏览 English 繁体 简体
Facebook Twitter Sina

曾俊华网志谈2014年施政报告

2014年01月19日

none

财政司司长曾俊华

这个星期三,行政长官发表了一份相当全面的《施政报告》,内容可以惠及不同阶层的市民。我注意到社会关注到政府能否承担新增措施的开支。我也听到有声音认为《施政报告》在发展经济方面没有新意。我希望就这两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我先请大家放心。以政府目前的财政情况,在本届政府任内或可见的将来,我们有能力承担有关的开支。

 

但作为财政司司长,我担心如果支出增长持续高于收入增长,即使过去年年有盈余,盈余数目将会按年递减,终有一天会转盈为亏,须要靠储备支持。如果赤字持续增加,储备会急速递减。即使今天有再多的储备,也有耗尽的一天,须要加税或靠借贷度日。这只是简单的数学常识,其实不难理解。

 

下一个问题是转盈为亏、耗尽储备将在什么时候出现。「长远财政计划工作小组」按我们未来人口结构的改变、经济发展程度、政府开支增长趋势推算,转盈为亏、耗尽储备的日子,虽然不会在这一届政府任内出现,但绝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我会在余下的任期内,尽力维持「年年有余」,为将来累积多一点储备,争取多一点时间,处理这些结构性问题。

 

大家关注经常性开支增长是否太快,绝不是无的放矢。经常性开支除了如政务司司长所说易放难收外,累加效应也非常明显。每年经常性开支的增长,除了因为有新增的措施外,原有项目的开支也会因为通胀、加薪、受惠人数等因素有机地增长。由于每一年都有新措施,以往的新措施又会变成「原有项目」,整体经常性开支会如滚雪球般增加。

 

因此,政府一直对增加经常性开支比较审慎,但这不是说我们不可以推出新措施。正如我星期三会见传媒时说,社会不断发展,市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地转变,政府必须因应这些转变,提供新的服务和改善旧有服务。不过,在人口老化的大趋势下,我们应该更加留意保障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同时,部门也须要调整公共服务的优次,减省不合时宜的服务。

 

有意见批评《施政报告》对经济发展着墨不多,没有新猷。我认为这种批评并不公平。

 

香港大大小小的行业众多,单是金融业便包括银行、保险、证券、资产管理等等不同行业,商业及专业服务的涵盖面更加广泛。《施政报告》不可能每年皆就每个行业提出新措施,况且除了少部份行业(如高度规管的金融业)须要较多的政策介入外,对于绝大多数行业来说,政府最重要的角色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维持良好的营商环境,特别是法治、税制和竞争环境,让有潜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在自由市场上靠自身的努力成长;二是协调人力、土地等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的供应,而培育下一代和开拓土地供应,正正都是《施政报告》的重点。我们怎能説《施政报告》忽略经济发展呢?

 

有传媒朋友阅读了我上星期的网志,由于我认为大家毋须对香港现时的竞争力妄自菲薄,他们担心我可能有妄自尊大的心态。我感谢他们的提醒。

 

正如我在现时政府财政还相当充裕时,担心未来公共财政能否持续健康一様,我从未认为香港现时较佳的竞争力,可以自动地延续下去。就以上星期我提及的忧虑为例,由于人口老化,我们的工作人口将在2018年起下降,我们不可能如新加坡一样大量输入劳工。新加坡过去十年平均每年输入70,000人,现时有超过120万外来劳工,占工作人口超过三分之一。我们只能靠保持较高的劳工生产力维持经济动力,即是说我们的工作人囗必须要更聪明(增值能力更高)或工作得更辛苦(工作时间更长)。长远维持经济动力的难度实在不容低估。

 

我认为我们应该参考多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客观地了解香港的优势和限制,肯定过去成功的方向,巩固和培育优势,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缓解限制,否则只会在众说纷纭之中,药石乱投。

 

(以上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1月19日在其网志发表的文章。标题为本网站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