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内容。
字型大小
预设字体大小 较大的字体 最大的字体 订阅RSS 进阶搜寻 网页指南 流动/无障碍浏览 English 繁体 简体

文物修复 光采重现

2015年06月07日

稳固结构

稳固结构:  二级助理馆长黄铭轩说,达德公所的对联由黄花沙制成,非常脆弱,需在对联背后加固。

历史痕迹

历史痕迹:  达德公所对联在修复前后的面貌。

一丝不苟

一丝不苟:  修复人员分析后发现门神的盔甲有真金成分,修复时铺上金箔。

回复面貌

回复面貌:  达德公所的木门修复之后,门神重现光采。

招募义工

招募义工:  文物修复办事处总监杨苏说,每年招募义工参与修复工作,藉此推广保护文物的信息。

耐心工作

耐心工作:  一级助理馆长廖慧沁小心翼翼地为1921年的月历除去霉菌。

专业仪器

专业仪器:  一级助理馆长谢志远将泥土样本放进X光机,检测里面所藏文物。

发现文物

发现文物:  透过电脑资料得知,泥土中藏有钱币。

文物是文化遗产、历史见证,是社会大众的珍宝。但随着时间流逝,文物会逐渐破损,甚至残缺不全。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办事处肩负文物修复的重任,30多名专业人员就像医生一样,对症下药,妥为修复残破的文物,使它们的历史艺术价值经久不衰。

 

走进香港文化博物馆,穿过职员通道,来到修复实验室,里面放置各种仪器,桌上有些文物正在修复中。不远的一角,放了一扇木门、一副对联,来自历史逾150年的屏山法定古迹达德公所,都已修复完竣,光采重现。

 

修复工序  一丝不苟

 

二级助理馆长黄铭轩在文物修复办事处工作四年多,有份参与这次修复工程,坦言功夫并不简单。木门送来时已经霉烂,下半部分更有个大洞,因此需切掉下半部分,再找同类木材接驳,使结构回复稳固。另外,木门经历水患,门神的颜色掉得八八九九,要设法弄清楚原来的颜料才上色,整项工程结果花了近一年时间。

 

「九成的颜料都被冲走了,只见裂缝里残留一些物质,我们就凭此进行科学分析。例如门神的盔甲,找样本分析后才确定是真金,而不是金漆,我们于是用金箔铺上去。」

 

「金漆和金箔是不同的,金漆经时间洗礼会变得暗哑,金箔才能做出原来光泽效果。」

 

至于那幅对联,在达德公所时已裂成多片,文字也已褪色,最终用了超过半年才完成修复。黄铭轩和同事先进行科学分析,知道对联由黄花沙制成,于是用一些合适的物质加固,将碎片黏合起来。由于加固物质和对联的颜色不同,还要再作润色。至于上面的文字,则用石灰配方和乌烟重整。

 

「黄花沙是很脆弱的物料,修复过程要很小心。我们恐怕对联运回达德公所安装时会再有损毁,于是在对联背后加上碳纤维布,令结构更稳固。」

 

专业仪器  协助修复

 

文物修复办事处的30多名修复人员为本港十多间公共博物馆、古物古迹办事处和艺术推广办事处提供服务,按文物的种类分成八组,包括书画、印刷品和相片、历史文献、纺织品和标本、有机文物、陶瓷、金属品和出土文物。修复员持有学士学位,一般主修文物修复、化学或材料科学。

 

修复工作往往需用上不同仪器,例如氮气灭虫室可消灭文物中的害虫、色谱分析仪则可检测文物表面的颜色有否变化。

 

负责修复金属文物的一级助理馆长谢志远说,X光机是常用的仪器之一。「出土文物一般藏在很深的泥土中,用X光机进行检查,可看到里面有没有文物,包括数量、种类,再研究如何修复和保存。」

 

至于修复书画,最常见的问题是发霉。一级助理馆长廖慧沁表示,处理方式一般是用沾了离子水的棉花棒抹拭,将霉菌逐一清除。

 

对廖慧沁来说,文物修复工作很有意义,像把历史故事一页页掀开,重现眼前。

 

「我修复过一件纸本印刷画,是香港艺术馆的藏品。它非常残破,卷摺得很厉害。我们翻查历史,才知道该画在日本侵占香港时藏于港督府。为防日军偷窃,一个管家将它卷起来,藏在裤袋逃走,终于避过被劫的厄运。」

 

招募义工  推广工作

 

文物修复办事处总监杨苏表示,文物修复任重道远,希望市民多认识个中工作,了解保护文物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文物修复,一些文物很快会因老化和劣化而消失,我们的后代便无从了解前人的历史、艺术、科学技术和当时生活,这是一种损失。」

 

办事处每年招募义工参与文物修复工作。新加入的义工负责较简单的工作,例如协助监察环境、检视和记录文物状况,有经验者则在学会所需技巧后尝试修复。

 

杨苏指出,博物馆的藏品不少来自民间,由热心人士捐赠。只要普罗大众有保存文物的意识,文物送到博物馆时便能保持较佳状态,省却不少修复的资源。

 

办事处更在今年六月至七月举办「珍藏上医馆」活动,市民家中如有珍藏书画、照片、银器、硬币等旧物出现损毁或变得破旧,可带到办事处「诊症」,并学习修复技巧。该活动免费参加,名额200个,6月18日截止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