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内容。
字型大小
预设字体大小 较大的字体 最大的字体 订阅RSS 进阶搜寻 网页指南 流动/无障碍浏览 English 繁体 简体
曙光初现

曙光初现:   理工大学研发「中风脑功能训练仪」,训练中风病人藉脑部未坏死的细胞控制手部动作,逐渐踏上复康之路。

复康之路

复康之路:   中风病人卓先生接受疗程,经过30次训练,大大改善左手的活动能力。

手脑感应

手脑感应:  患者接受治疗时戴上探测脑电波的「头盔」,然后想象张手的动作,瘫痪的手亦须同时尝试张开。当仪器感应到脑部发出张手的指令与手部动作一致,机械手便会相应活动。

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  理大生物医学工程教授汤启宇及其团队获创新及科技基金270万元资助,用了五年时间,研发出该仪器。

脑波机械手助中风者复康

2014年03月30日

香港人口渐趋老化,中风个案每年数以万计,不少病人更因此瘫痪或伤残。中风后要恢复一般肢体活动殊不容易,要手部回复灵活更是难上加难。理工大学获创新及科技基金资助,经五年精心研发,创制了「中风脑功能训练仪」,协助病人训练手部运动能力,为他们带来一线希望。

 

负责项目研发的理大生物医学工程教授汤启宇指,部分中风病人因为脑部受损,导致半边身体不受控制,仪器可以训练病人运用脑部未受损的细胞,控制手部的动作。

 

 



患者治疗时戴上探测脑电波的「头盔」,并套上状如手掌骨骼的机械手,然后集中精神,想象张手的动作,瘫痪的手亦须同时尝试张开。当仪器探测到脑部发出张手的指令,与手部动作一致,机械手便能执行张手的动作。利用这仪器反覆练习,病人就可藉脑部未坏死的细胞控制手部动作,逐渐踏上复康之路。

 

效果胜传统治疗

汤教授指,中风病人恢复手部能力要比脚部难,因为控制脚部动作的大脑区域较小,过程较简单,物理治疗的效果比较显著,而手部动作涉及的脑部区域较大,中风后要恢复并不容易。

 

「传统的物理治疗是一种被动训练,主要拉松手筋和手腕,没有锻练使用脑部控制手部。物理治疗师亦不懂怎样教病人尝试用意念,控制手掌做出开合的动作,感觉有点像老鼠拉龟。」

 

卓先生十年前中风,去年年初开始接受「中风脑功能训练仪」疗程,经过30次训练,本来瘫痪了的左手,已逐渐恢复活动能力。「拿碗比以前好很多,可以帮太太洗碗。我也试过换灯泡,这是以前不敢做的,因为怕跌倒,现在拿东西比较稳。这应该是治疗效果最明显的一次,做完不会太累,信心也大了。」

 

复康路途漫长,但他从没放弃,更积极参加大学科研计划,愿意当「白老鼠」。「一日未死,仍有机会康复。我希望可以再次训练,时间再长一点,看看效果会不会更好。我想这仪器对刚中风的人士有用,恢复效果可能会更快。」

 

立志协助中风者

汤教授及其团队获创新及科技基金270万元资助,用了五年时间,研发出这个训练仪。未来几个月,理大会作第二轮试验,明年在医院进行临床实验。汤教授说,一套仪器的成本约十万元,比其他医疗仪器便宜,相信可以普及。他们会研究简化仪器,希望日后能借给病人在家里使用。

 

汤教授说,帮助中风病人是他的夙愿。早在中学时期,他参与探访老人院的义工活动,见到不少中风者无力自理,便一直想为他们做点实事。「那些长者其实不想事事靠人,他们说我年轻、有能力,还问我有没有科技可以帮帮他们?从那时开始,我一直有个心愿,希望研发一些仪器协助他们重新学习。」

 

「现在香港人口老化,中风是引致残障的头号病症,如果可做一些事帮助中风病人,恢复走路或手部功能,对中风人士来说,是个喜讯。」

 

创新及科技基金一直资助应用研发工作,为香港的创新和科技发展营造更佳的环境,成立15年以来,资助超过3,600个项目,总额约80亿元。今年财政预算案提出,基金会设立新的「企业支援计划」,资助私营公司进行研发,每个项目的资助上限增至1,000万元,藉此刺激企业投资研发,以及加强将成果商品化工作。



我的政府一站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