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预设字体大小 较大的字体 最大的字体 订阅RSS 进阶搜寻 网页指南 流动/无障碍浏览 English 繁体 简体
图片

挤迫生活: 前美荷楼居民徐连欢当年一家九口住在美荷楼120呎的单位。

图片

理想居所: 在90年代迁入美荷楼的文月英说,相比原来所住的天台屋,这单位宽敞,没有漏水,在她心目中是豪宅。

图片

旧楼新住: 美荷楼房间翻新后,放置新设计的「碌架床」,感觉焕然一新。

图片

导赏美荷: 两代居民因为美荷活化,重返旧地,更完成训练,成为导赏员,向游客介绍美荷楼的历史。

图片

美荷重生: 欢姐认为美荷楼重建,像一个老人被赋予新的生命,肩负一个新的任务,有新的发展。

原居民细说美荷岁月

2013年11月03日
   美荷楼是本港硕果仅存的第一代徙置大厦,被评定为二级历史建筑,经活化成为青年旅舍。昔日的徙置大厦换上新装,房间添置簇新的睡床,铺上青绿色的床单,给人年轻又清新的感觉。旅舍内保留不少有特色的陈设,唤起参观人士对旧日的回忆。
 
   1953年一场大火,将徐连欢(欢姐)带到美荷楼,当年只有五岁的她,一家六口搬到120呎的家,成为香港首座徙置大厦的「原居民」。欢姐说:「有屋可住、有瓦遮头,不用挤在路边的铁皮屋,我们已很满足。」


重现美荷生活
 
   欢姐走进美荷楼生活馆,觉得内里的陈设与她的故居有九成相似。这些布置由营运生活馆的青年旅舍协会负责筹划,他们根据美荷楼旧街坊的口述历史,和多方搜集得来的资料和旧物品重塑徙置大厦单位的面貌。展品包括「阁仔」、帆布床、五桶柜、手动衣车……让参观者恍如走进时光隧道。
 
   欢姐迁进美荷楼后,家庭再添三名成员,一家九口挤在120呎的单位内。晚上四姊妹挤在「阁仔」睡觉,弟弟们睡在帆布床,虽然空间狭窄,但在欢姐的脑海中,只有快乐的回忆。50多年前的儿时往事,仍是记忆犹新。
 
  「当年我们没有什么玩具,只是『通山跑』或到菜田『偷蕃薯』。印象最深是在家饲养小鸡,让它们四处走,是名副其实的『走地鸡』。每当房屋署人员巡楼时,我们便急急忙忙捉回小鸡,免得被充公。」
 
心目中的豪宅
 
   当时的美荷楼设备简陋、每层三百多人共用六格厕所、九人住在120呎的单位,若以今天的标准来看,环境可算恶劣,但是欢姐从来没有抱怨。「生于那个时代,便要接受那样的环境。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别人富有而我们穷?我们对未来有希望,相信总有一天会好起来。」
 
   邻里守望相助亦让欢姐至今津津乐道。她说,邻居之间的关爱精神,在美荷楼承传下来,由第一代居民至最后一代,没有改变。
 
   90年代才迁入美荷楼的文月英也有同感。「每年新年,左邻右里会主动来派『利是』,还会送上热腾腾的萝卜糕!」
 
   文月英是美荷楼最后一批居民,一家本住在深水埗的天台屋,环境恶劣。她说,虽然当时的美荷楼在别人眼中已很残旧,但得知获安排入住时,一家人万分期待。「屋顶不再漏水,我也有自己的床、自己的书桌,令我兴奋不已。窗外有山,每天早上鸟儿的歌声把我唤醒,晚上微风送爽,这还不是豪宅吗?」
 
   美荷楼70年代陆续改善设施,单位设有独立厕所,居住面积也扩大了。文月英一家六口住在360呎的单位,她认为间隔比私人楼宇更实用。「房间可以放置两张『碌架床』、两个大衣柜,还有地方放得下两张书桌哩!」
 
获赋予新生命
     
   占地两层的生活馆,除了重现50年代和70年代的原间隔单位面貌,亦展出1,200件由街坊提供的物品,包括旧照片和旧家俱。欢姐和文月英还接受训练,准备担任导赏员,向游人亲身细诉美荷楼的故事。
 
   对于旧居活化成为青年旅舍,两人都认为很有意义,欢姐更把美荷楼比喻为一个获赋新生命的长者。「虽然美荷楼已经历了50多年的光阴,但仍然『有用』!它肩负了新任务,有新的发展,让年轻一代了解当年的生活。」


施政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