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内容。
字型大小
预设字体大小 较大的字体 最大的字体 订阅RSS 进阶搜寻 网页指南 流动/无障碍浏览 English 繁体 简体

追风一百年

2017年06月04日

鸣炮预警

鸣炮预警:  天文台科学主任蔡振荣表示,早年烈风袭港,天文台鸣炮示警,后来才采用数字信号系统。

悬挂风球

悬挂风球:  天文台总科学助理冯国柱曾在长洲信号站当值,挂风球是他当年职责之一。

艰辛任务

艰辛任务:  天文台职员在总部悬挂十号飓风信号,有人负责控制升降,也有人负责拉紧绳子,固定位置。

容易混淆

容易混淆:  天文台曾以五号、六号、七号、八号风球,代表风向不同的四种烈风,数字有异,但代表的风力相同,容易产生误解。

天气变幻,风云莫测,天文台发放消息,让市民有所依据,作好准备。天文台自1884年起发出热带气旋警告,最初使用鸣炮方式;1917年首次利用数字系统,显示热带气旋的风向和风力。百年以来,系统几经变革,沿用至今。天文台今年稍后举办活动,让公众到长洲信号站参观,了解这段数字信号的历史。

 

台风逼近 鸣炮警示

早于1884年,本港已使用圆柱形、球形、圆锥形组成的信号标志,向港内船只发布热带气旋的消息。每当热带气旋逼近,天文台均鸣炮示警,但囿于风速变化,作用难免不足。

 

天文台科学主任蔡振荣表示,为了提高市民对台风的警觉性,天文台于1917年首次使用数字系统,由一号至七号,显示热带气旋的风向和风力。

 

「那时一号相当于今天的一号戒备信号;二、三、四、五号则相当于今天的八号风球。六号则像今天的九号风球,代表烈风增强;七号风力最强,等于今天的十号风球。」

 

这个数字系统诞生之后,几经改良,变为十个信号。「1930年时,远东地区的气象台台长召开会议,统一台风系统。1931年,香港采用由一号至十号的台风信号。」

 

数字信号 多次改良

当时,五至八号风球,代表风向不同的四种烈风,其中五号代表西北、六号代表西南、七号代表东北、八号代表东南。蔡振荣说,数字有异,但代表的风力相同,容易产生误解。

 

「例如,八号风球改为六号风球时,市民可能以为风力减弱,其实只是风向改变而已。」

 

为免混淆,天文台在1973年1月1日作出变革,五至八号风球分别由八号西北、八号西南、八号东北、八号东南四个信号代替,此系统沿用至今。

 

除了用数字显示风力强度,天文台也自1917年起,在信号站悬挂不同形状的黑色标志,俗称风球,让市民得知风暴消息。

 

悬挂风球 多人合力

总科学助理冯国柱加入天文台逾30年,曾在长洲信号站当值,挂风球正是他当年职责之一。

 

「有一次,我在凌晨两点一个人挂风球。由于风力太大,挂上去时,听到一声巨响,最初还以为风球撞上东西了,原来强风把闸门也关上了。」

 

在强风暴雨中挂风球,冯国柱坦言工作绝不容易。「通常两三人合力,有人负责控制升降,也有人负责拉紧绳子,固定位置。风球重约25公斤,拉起了,同事都浑身湿透。」

 

风力变了,又要调整标志,往往需要十多分钟。「例如本来挂三号风球,改为一号,我们就要先把原来的标志卸下来,解开绳子,将标志反过来,绑牢后再挂上去。」

 

举办活动 回顾历史

风球标志原为方便航海人士,悬挂地点最初设于离岛和沿岸地区。后来人口增长,风球信号应用日广,信号站逐渐增加,遍布全港。

 

在60年代的高峰期,信号站多达42个,大部分设于警务处和海事处所属范围,风球由部门人员挂上和除下。

 

随着科技发展,市民可从电台和电视台接收风暴消息,到了70年代,天文台开始陆续关闭各个信号站。

 

最后,长洲信号站在2002年1月1日关闭,标志悬挂信号时代的终结。该信号站摆放香港最后一批风球,并有珍贵历史图片。天文台今年稍后举办导赏团,让公众了解数字信号的百年历史。



减少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