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工作: 许玉宝和匡智会回收队队友,一星期六天都会来到尖沙咀棉登径回收玻璃樽。
绿色工作: 许玉宝和匡智会回收队队友,一星期六天都会来到尖沙咀棉登径回收玻璃樽。
一举数得: 生产一平方米的环保地砖,便等于循环再用了20公斤的废玻璃樽和50公斤的建筑废料。
一举数得: 生产一平方米的环保地砖,便等于循环再用了20公斤的废玻璃樽和50公斤的建筑废料。
玻璃艺术: 黄铭恩运用人手切割和高温加热等技术,创作出多款形状特别的玻璃樽摆设和器皿。
玻璃艺术: 黄铭恩运用人手切割和高温加热等技术,创作出多款形状特别的玻璃樽摆设和器皿。
玻璃造地砖 废酒樽变艺术品
2013年04月07日
玻璃是资源,不是废物。玻璃酒樽的价值,并不会随着美酒喝光了就变为零,因为酒樽可以循环再造,成为有用的资源。好像将玻璃樽磨碎成沙,代替天然河沙,制造环保地砖。本港亦有艺术家发挥创意,将玻璃樽制成精巧摆设和实用器具。玻璃樽的价值其实掌握在大家手中。
香港每日平均约有250公吨废玻璃樽被送往堆填区,数量等于50万个750毫升的玻璃樽。由于玻璃不能自然分解,废玻璃樽只会日积月累耗用堆填区空间,因此市民有需要积极做好源头减废和分类回收,把玻璃樽变成有用的资源。
不畏辛苦 为环保出力
逢星期一至六早上约8时,轻度智障的许玉宝和匡智会回收队队友,都会来到酒吧林立的尖沙咀棉登径,回收玻璃樽。穿上反光衣和防割手套的阿宝,不单是「熟手技工」,更已连续三年担当回收队队长。
访问当天刚是周末过后,回收队的「收获」十分丰富,玻璃樽放满了数十个纸箱。阿宝和队友处理时,不会把玻璃樽猛力倾倒于回收筒内,而是尽量小心轻放,避免产生过量噪音,影响附近居民。
完成棉登径这一站,阿宝和队友便分头到港九新界各回收点,继续收集玻璃樽直至下午5时下班。虽然是体力劳动,但阿宝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可以为环保出一分力」。
现时政府支援五项玻璃樽回收计划,由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提供资助,环保署提供技术支援。匡智会的回收计划便是其中之一,覆盖约160个回收点,包括私人屋苑、商业机构、非牟利机构、政府部门和匡智会服务单位,计划于第一阶段的三年内成功回收逾1,000公吨废饮品玻璃樽,今年3月展开了第二阶段,期望回收量能提升至超过2,000公吨。
环保地砖 减碳减污染
回收后的玻璃樽会被送到玻璃砖厂,以大型机器磨成玻璃沙,可以代替河沙,混合水泥和建筑废料等物料,制成环保地砖。每生产一平方米的环保地砖,便可循环再用20公斤废玻璃樽和50公斤建筑废料。
这些环保地砖不单大大减少堆填区的负荷,亦可减少对河沙等建筑材料的需求,从而减少因采挖河沙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此外,环保地砖在生产过程中,在砖模内自然风乾,不用高温烧制,亦可减少污染和碳排放。
研究显示,环保地砖比传统地砖轻,吸水力较低,外形更美观,只要在表层加上二氧化钛,就可去除氮氧化物,帮助改善空气质素。目前,环保地砖已应用于路政署、土木工程拓展署、建筑署、房屋委员会、环保署和各大专院校的不同工程上。
环保地砖生产商负责人陈俊允表示,随着政府积极推动玻璃樽回收,业界有需要扩大废玻璃的产品层面,除了生产地砖,亦可应用于生产隔墙砖、路壆和斜坡砖,为回收玻璃开拓更多出路,以吸纳将来愈来愈多的废玻璃樽。
废物利用 创意显心思
玻璃樽被压碎后,可成为有价值的资源,而完整的玻璃樽,只要花点心思,也可变成美化居室的艺术摆设和实用器具。
从事玻璃艺术创作的黄铭恩,喜欢将被弃置的酒樽,以人手切割和高温加热等技术,创作出别致的摆设和器皿,例如花瓶、烛台、名片座、食物盘和平板电脑座。
「不少人喝酒时都会细阅玻璃樽上的招纸,留意出产年份和属于哪间酒庄的出品,但我有多一个习惯,就是留意玻璃樽的颜色、形状和厚度,再想想能转化成什么模样的玻璃艺术品。」
黄铭恩现时跟一些酒店和食肆合作,回收它们的酒樽,有时和朋友外出用膳,也会把酒樽带回工作室,留待日后使用。
环境局正就全面推动饮品玻璃樽回收,建议推行强制性生产者责任计划,谘询公众至5月6日。谘询文件指出,强制性生产者责任计划实施后,初步预期可回收约七成(即每日超过100公吨)在本港产生的废饮品玻璃樽,有助减轻堆填区的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