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古迹 知历史

2019年7月14日

古迹是历史印记,香港现有法定古迹120项,均受法例保护,不可随意改动。

 

去年11月,香港大学仪礼堂、梅堂和冯平山楼的外部荣登法定古迹之列,为本港历史建筑再添异彩。

 

古物古迹办事处一级助理馆长(古建)江咏雯表示,三幢建筑保存得非常完整,文物价值非常高。

 

她指,古迹盛载本港中西文化荟萃的独特历史,是市民集体回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育尤其重要。

 

百年建筑 特色设计

 

仪礼堂和梅堂分别是第二和第三幢由港大直接管理的学生宿舍。前者以港大首任校长仪礼爵士命名,于1914年启用;后者则以第15任香港总督兼港大第二任校监梅含理爵士命名,较仪礼堂迟一年启用。

 

时至今日,仪礼堂和梅堂均已改为港大学系行政办公室。

 

两幢建筑楼高三层,由同一所本地建筑师楼设计,外观大致相同,主要建材为红砖。

 

建筑元素丰富,入口上方为弧形顶罩,两旁则为粗面砖柱。墙身设绿色中式陶制漏窗,与红砖墙对比鲜明。中式金字屋顶铺上双层瓦片,具本地特色。

 

历史故事 集体回

 

二次大战期间,仪礼堂曾被征用作临时医院,以支援玛丽医院。

 

1942年元旦,校方曾在梅堂举行学位颁授典礼,向日军攻占香港期间应考毕业试且因战乱被迫停学的14名医科生颁授战时学位。

 

1966年6月,仪礼堂和梅堂旁边斜坡在豪雨下山泥倾泻,两幢宿舍需紧急疏散,进行全面维修。

 

港大趁机把首幢直接管理的学生宿舍卢嘉堂与仪礼堂、梅堂合并,成为明原堂大型宿舍群,可供约200名学生入住。

 

成就古建

 

另一法定古迹冯平山楼原名冯平山图书馆,1932年揭幕,由热心推动本地华文教育的已故华商领袖冯平山捐建。

 

冯平山楼高三层,立面主要建材为红砖,底层以灰色平滑花岗石作基座承托上面楼层,予人厚重之感。大楼配以花岗石巨型壁柱、窗框、三角楣饰等,颜色对比鲜明。建筑布局呈对称的扇形,屋顶有一大型玻璃穹顶采光。

 

冯平山图书馆于1934年正式向公众开放,二次大战前藏书约五万册。鉴于面积有限,而使用需求日增,该馆于1962年把藏书搬到新建的港大图书馆总馆。

 

经冯氏家族同意,该馆成为冯平山博物馆,1964年正式揭幕,1994年更名为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是本港历史最悠久并持续运作的博物馆。

 

周游古加深认识

 

为了让公众欣赏和认识香港古迹,发展局文物保育专员办事处自2011年起举办古迹周游乐。活动期间,市民可到访一些历史建筑或参加导赏团,了解其历史和建筑风格。

 

今年古迹周游乐至7月31日止,活动以宿舍为主题,市民可参观24幢曾作或仍作宿舍用途的法定古迹和已获评级的历史建筑。

 

港大为活动举办四场导赏团,由建筑学院建筑保育学部学生带领市民参观仪礼堂、梅堂、逸夫苑等建筑。

 

建筑保育学部​课程统筹主任​余家声表示,推广保育历史建筑非常重要,有助大众更深入了解本港历史。

回到页首